7月14日至15日,2025新澳精准正版免费资料药学院“拳脉螳踪”实践队开展以“螳臂守艺·行者传薪”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深入探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实地探访、技艺学习、交流访谈及广泛宣传等形式,为非遗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团队前期调研数据显示,超半数受访者仅听闻过螳螂拳但缺乏深入了解,近九成受访者认为“缺乏年轻传承人”是该非遗项目面临的主要困境。基于此,实践队于7月14日清晨奔赴芝罘区所城里螳螂拳基地开启实践之旅。
7月14日下午1时30分,实践队抵达芝罘区所城里螳螂拳基地。在基地工作人员引导下,队员们参观了历史展区,泛黄的老照片系统呈现了螳螂拳自明末清初以来的源流演变,斑驳的拳谱与传承人的名册则直观展现了技艺代代相承的历程。训练场地上,沙袋、木人桩等训练器械排列整齐,文物展示柜中陈列的刀、枪、剑、棍等传统器械,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武学智慧的实物载体。队员们分组,通过文字记录、影像拍摄等方式,细致留存各类史料与实物信息,深入挖掘这一非遗项目的历史价值。
实地参观后,实践队开展螳螂拳基础技法学习。螳螂拳传承人现场示范教学,从马步、弓步等基础桩法,到勾手、爪击、冲拳等核心手法,详细讲解“以巧破力、刚柔并济”的技术要领。传承人强调,螳螂拳技法模仿螳螂捕食特性,讲究“脚下生根、腰马合一”“手法快、准、粘”。队员们在模仿练习中,虽初时动作生涩,但在传承人手把手指导下逐步调整发力方式与身体协调性,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螳螂拳技法精髓的理解。

技法学习结束后,实践队与螳螂拳传承人围绕传承现状展开深度访谈。传承人坦言,当前螳螂拳面临“老拳师稀缺、年轻传承人不足”的困境,尽管位列国家级非遗,但系统性记录缺失与现代化传播不足导致其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不过,当谈及大学生团队主动参与学习宣传时,传承人表示:“年轻人的关注是传承的希望,哪怕只是埋下一颗种子,也为技艺延续提供可能。”队员们认真记录访谈内容,为后续传播工作积累一手素材。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赴莱山区某社区活动中心,进行首次志愿宣讲。
宣讲现场,团队成员通过PPT展示实地拍摄的图片与视频,结合通俗化讲解,向社区居民介绍螳螂拳的悠久历史、象形取意的独特智慧及其作为非遗的珍贵价值。现场演示环节。队员们展示所学基础动作。引发居民积极互动,多位听众参与动作模仿并就传承问题展开讨论,增强了社区群体对本土非遗的认知度。
社区宣讲的成效鼓舞了实践队,为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远,15日下午,实践队转至莱山区繁华商业街区开展街头流动宣传。队员们分组向市民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单页,赠送螳螂拳主题挂件,并通过二维码链接引导市民获取线上详细资料。宣传过程中,队员们围绕螳螂拳的历史地位、技法特点及传承意义进行简洁讲解,通过面对面交流让更多市民了解这一本土非遗项目,扩大传播覆盖面。

触摸历史的厚重,体悟招式的精妙,聆听传承的艰辛,感受传播的热情——从拳馆的深入探访到社区的集中宣讲,再到街头流动宣传,此次“螳臂守艺”实践活动,对实践队而言,已远非一次简单的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到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行者传薪”的内涵。古老螳螂拳的生机,正通过青年学子学习演练、记录传播、街头宣传等行动,得到进一步延续。
未来,“拳脉螳踪”实践队将持续整理实践成果,通过线上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助力这一非遗项目在青年群体中扎根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