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澳精准正版免费资料

  • 2025新澳精准正版免费资料
  • 加入收藏
首页 >> 正文
向下箭头
社会实践
首页 >> 正文

【实践感言 环材学院 齐家欣】社会实践感言

来源: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团委发布时间:2025-08-22

创生 ·拾遗小队的行囊里装着颜料,第一站停在嘉祥大碾王的白墙下,斑驳的墙面像未着墨的卷轴,队员们调开矿物颜料,赭石勾轮廓,花青填衣纹,先让孔子的身影在砖石上渐显。衣袂飘飘处,笔锋特意留了几分拙意,仿佛要让两千年前的教诲从笔触里渗出来。接着是孟子,眉眼间添了几分锐气,那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骨相;最后画曾子,双手交叠的姿态里藏着"吾日三省吾身"的恭谨。

颜料未干时,有老人搬来小马扎坐在墙根下。“这画里的先生,小时候听戏文里唱过。”老人的拐杖在地上敲出轻响,“说他教人种田要守时节,待人要讲情理。”创生 ·拾遗小队的队员们忽然意识到,这些墙绘不只是复刻画像,更是把散落在乡野里的记忆碎片重新拼缀。风吹过新画的墙面,颜料的气息混着泥土味,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酝酿。

离开大碾王村,辗转休息后,创生 ·拾遗小队将脚步转向邹城的孟府。朱漆大门推开时,门轴发出悠长的吱呀声,像在诉说"亚圣"后裔的故事。进了内院,看见廊柱上的木雕缠枝纹,每一道刻痕都浸着岁月。西厢房里陈列着旧时的书案,案上砚台的凹痕里,似乎还能看见夜读的烛火。最难忘是那株百年紫丁香,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谁掉落的竹简。

转过月亮门,听见导游说孟府曾毁于战火,现存的建筑多是后世修复。队员们站在重建的厅堂里,忽然领悟到“仁义礼智 ”四字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更是传承下来行为规范,那些被战火焚毁的雕梁画栋可以复建,而刻在血脉里的坚守,才是真正烧不毁的传承。就像院角那丛新生的翠竹,从老根里冒出的嫩芽,比任何建筑都更鲜活。

最后一站是曲阜三孔。孔庙的柏树林里,树影在青砖上摇晃,像流动的经文。大成殿前的盘龙柱,龙鳞在阳光下闪着暗光,每一片鳞甲都像一个典故,创生 ·拾遗小队的每一个人路过时都抚摸了一下盘龙柱,就像是与圣贤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走到杏坛遗址,想象当年弟子们围坐听讲的场景,忽然懂了"有教无类"不是一句空话——泥土里的草籽能发芽,寒门里的子弟也能成器。

孔府的“天下第一家 ”匾额下,队员们看见陈列的一排排姓氏族谱,众多的姓氏密密麻麻排了几十列,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孔林里的古柏遮天蔽日,新栽的树苗在老树下扎根,让人想起"逝者如斯夫"的感叹,也想起"生生不息"的力量。

归途上,行囊里的颜料管空了大半,却装满了更沉的东西。在大碾王的墙绘里,触摸到文化在民间的体温;在孟府的雕梁间,看见传承如何穿越劫难;在三孔的柏树下,懂得经典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能在当代土壤里扎根的种子。

暮色中回望,那些走过的宅院、绘过的墙面,都成了鲜活的注脚。原来儒家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在笔墨间流淌、在足迹里生长的活态传承,就像队员们亲手绘下的画像,终将在时光里焕发新的光彩。

站在孟庙“母教一人 ”的匾额下,曾不解“断机教子 ”的严厉。此刻墙绘前稚童的诵读声与孔庙诗礼堂的训诫悄然重叠:“不学礼,无以立。”那些宏阔的“仁义 ”之道,忽然化为砖墙上温热的色彩,化为村口新婚车队绕行曾子铜像扬起的烟尘。圣贤的言语不再高悬于庙堂藻井,它沉入泥土,化作村民指尖的颜料,孩童口中的歌谣,甚至婚嫁仪轨里朴素的祈愿。

当最后一笔金粉点亮曾子衣襟的褶皱,我忽然懂得:圣贤其实活在青石台阶被磨亮的弧度里,在乡音吟诵古训的顿挫中,更在这方粗砺土墙新生的色彩间。儒学之活,原不在森严的殿宇,而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呼吸吐纳里。


关闭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