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临淄,作为国际足联认证的足球起源地,承载着蹴鞠这项古老运动的根脉。我们深入临淄足球博物馆与齐文化博物馆,通过实物考察、专家访谈与非遗传承人对话,开展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追寻。
在临淄足球博物馆,我们系统考察了从战国“蹋鞠”到唐宋空心充气鞠的演变历程。战国时期的鞠以皮革缝制,内填毛发,用于军事训练;唐代则出现动物膀胱充气制成的空心球,竞技性与娱乐性显著增强;宋代蹴鞠更是形成完备的赛事规则与社团组织,成为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
我们还专访了两位蹴鞠非遗传承人。马国帅致力于蹴鞠的国际传播,曾带队亮相欧冠赛场展示蹴鞠技艺;杜少霞则聚焦技艺创新,将篆书“齐”字绣于鞠上,推出“海岱齐风”等系列创新作品,并参与《中国蹴鞠谱》数字化复原项目,推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尽管蹴鞠文化价值显著,我们也注意到其当代传承仍面临挑战:专业传承者稀缺、表演活动频次低、与现代文旅融合不足。尤其在“淄博烧烤”爆火之下,蹴鞠未能借势形成文化赋能,凸显传播与推广的短板。
此次实践不仅梳理了蹴鞠的历史脉络与制作工艺,更对其活态传承提出可行路径:包括将蹴鞠融入体育教学、开发轻量化体验项目、借助短视频拓宽传播渠道等。蹴鞠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可在创新中焕发新生,成为连贯古今的文化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