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行走于黄河沿岸,从济南到德州再到聊城,我们这群机电学子,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观察变迁。这段旅程,褪去了策划书上的抽象名词,沉淀下的是泥土的厚重、科技的脉动与肩头的责任。
站在百里黄河景区,河风裹挟着水汽与泥土的气息。发问卷时,一位大爷的话朴实而有力:“现在岸边干净多了,大伙儿都知道爱护了。”随后,我弯腰拾起一片垃圾,“保护”二字,第一次从口号变成了掌心真实的触感。
在图书馆的典籍与博物馆的文物间穿梭,千年治黄史如画卷展开。从“鸿沟”到“束水攻沙”,先民的智慧令人肃然。这让我们明白,我们探讨的“智慧灌溉”与“水土保护”,并非无源之水,而是黄河千年治理长河中的新篇章。技术会变,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亘古未变。这份历史的厚重,洗去了轻狂,增添了敬畏——我们此行,是学习、是参与、是传承。
“智慧灌溉”的生命力,在田野中绽放。
济南起步区的万亩良田,重塑了农业的图景。巨大的平移式喷灌机无声滑行,地下是感知土地的“神经网络”。节水超50%的同时实现增产,看着示范区的各种智慧灌溉设施取得耀眼数据,科技的价值变得具体可感。然而,通过沟通了解,各式样的智慧灌溉设施却有着高昂的各类费用。农户们真能会用这些设施吗?
带着这份思考深入德州齐河。农场主对无人农机如数家珍,“靠数据种地”的自豪溢于言表。产业园里,水肥一体化精准滋养着作物。但当问道农场主安装使用智灌设施的过程中遇到过的问题时,现实的沟壑显现:省水增产是实打实的,可前期投入对小面积碎片化农田来说成本太高了,整合起来土地,成本才会降低。这田埂上的“大实话”,尖锐地指出:再好的技术,若无法融入农户真实的成本结构和操作能力,便难以深扎根。推广智慧灌溉,技术是基础,适配的模式与合理的机制才是关键。
聊城位山灌区的智慧调度中心,则展现了融合的力量。数字孪生平台如同“智慧大脑”,实时掌控着庞大灌区的水流脉搏。轻点鼠标,指令直达远方闸门。灌溉试验站里,对比试验田与底测坑无声诉说着科技如何让每一滴水物尽其用。古老的灌渠与现代数字平台在此交织,传递着坚定的信念:科技能让母亲河的水,流得更精准、更可持续。
社区宣讲是旅程的终点,也是思考的回响。我们将智能泵站、滴灌系统、土壤传感器如何工作,化作简单语言。讲“按需供水”如何省水,讲水土保护对黄河多重要。一位阿姨感叹道:没想到现在种地能用手机管浇水。看着居民专注的神情,所有的奔波都有了意义。科技的价值,最终不就是让大众感受其益,并愿意共同守护吗?
这次社会实践,我感受颇多。
科技的温度在泥土里: 智慧灌溉的价值,在每一滴节约的水、每一斤增收的粮、每一位农户减轻的辛劳中闪光。但其瓶颈,也深藏在成本、操作、维护这些田间地头的细节里。技术惠农,研发者必须俯身倾听泥土的声音,理解农户的“账本”。
专业的力量在于扎根: 此行豁然开朗:机电专业的机器人、自动化、传感器知识,在广袤农业中竟有如此巨大的潜力与需求。田间设备、智慧平台,正是我们未来发光发热的沃土。知识唯有像滴灌般渗入“泥土”,方能结出惠泽万民的果实。
实践虽落幕,“黄‘菏’入海流”的使命未竟。我们将把田野见闻、农户心声、技术挑战,凝练成扎实的报告。我们会持续传播,让智慧灌溉与水土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黄河边的行走,已在我们心中深植信念: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我们的知识与技能,终须服务于这片土地和其养育的人民,用科技守护母亲河安澜壮美,永续奔流。守护之路,步履坚定,我们已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