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价值,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2025年7月10日,药学院"药韵胶香"实践队赴"中国阿胶之乡"东阿县,开展为期5天的非遗文化调研。这支由药学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用脚步丈量传统技艺的传承脉络,用专业视角记录非遗文化的创新蜕变。通过实地参观、专业调研、文化体验等方式,全面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保护现状与创新发展,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

走进占地200亩的阿胶世界产业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队员们惊叹不已。在智能化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借助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精准掌控着每锅胶液的温度变化,误差不超过0.5℃。自动化生产线上,"九提九炼"的古法工艺通过数字化系统完美复现,既保留了"金锅银铲"的工艺精髓,又将生产效率提升300%。

"这套系统能精确模拟老师傅50年的熬胶经验。"产业园负责人的介绍让队员们印象深刻。全自动化的驴皮预处理车间里,智能设备严格执行"张大板厚"的选材标准,传承千年的道地标准与现代科技在此完美融合。
在5000㎡的阿胶博物馆,队员们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的典籍记载,从汉代制药工具到清代贡胶实物,2000多年的阿胶发展史徐徐展开。特别是一块保存完好的清代贡胶,其精湛工艺令所有人为之震撼——为制作这样一块贡胶,匠人们需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道工序,耗时整整三个月。

毛驴博物馆则揭开了"道地药材"的奥秘。东阿特有的黑毛驴在"狮耳山草,浪溪河水"的滋养下,形成了皮厚质优的独特品质。馆内详细展示了从驴皮采集、储存到初加工的全过程,队员通过馆内陈列的毛驴的进化过程,不同毛驴品种的比对,了解到黑毛驴品种作为阿胶生产的主要优质原料,其在特殊饲养环境下形成了皮厚质优的特点。通过这段珍贵的探访,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阿胶制作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医药文化史。从典籍记载到实物见证,从原料选择到工艺传承,每一环节都彰显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道地为本"的中医药智慧。
在研发中心的见闻令队员们眼前一亮。他们了解到,阿胶在抗衰老、免疫调节等现代医学领域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更令人惊喜的是电商展示区——传统阿胶被创新性地开发为即食膏方、文创礼盒等时尚产品,并通过直播带货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这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要守正,更要创新。这种“老手艺+新表达”的模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调研结束后,队员们将所见所闻整理成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并制作了系列科普短视频,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阿胶文化,为这一非遗技艺的传承发展贡献了青年力量。

站在东阿古城墙上远眺,实践队看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范式——以科技守住技艺根脉,用创新打开未来之门。通过此次非遗学习考察,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青年一代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担当。未来"药韵胶香"实践队将借助在校内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建立实践基地跟踪回访机制等形式,持续为传统技艺创新发展做好宣传推广,切实担负起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让千年非遗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